真知灼見,八個方面讓你明白什么是全域旅游(一)
編輯作者:華程天工 發布時間:2019-08-14 16:20 閱讀次數:
自全域旅游創建工作實施以來,地方政府在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上積極性很高,在示范區創建方面也積累了許多好的經驗和好的做法,有些經驗和做法是值得向全國推廣。
同時,在全域旅游規劃的評審和全域旅游專題調研中,華程天工也明顯感覺到一個問題,就是各地在對全域旅游的認識和理解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誤區,有必要從八個方面對全域旅游重新進行認識。
一、從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角度理解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是一個路子,不是一個牌子。
在多個地區全域旅游調研以及全域旅游規劃評審中,給人一個感覺是,大多數地區是將全域旅游示范區作為類似AAAAA景區或者國家級度假區這種旅游品牌來推進全域旅游工作的。
在他們看來,全域旅游是個牌子,并沒有將它看成一個路子,這種認識是存在著一定誤區的。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紀在寧夏視察時指出,發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對的,要堅持走下去。這段話科學地指出了全域旅游的實質。
全域旅游是路子,是將全域旅游置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來認識的。從我國社會經濟來認識全域旅游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全域旅游是新時代我國社會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需要。
經濟學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是投資、消費、凈出口這三種需求之和,投資、消費、出口被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因此,經濟學家也將經濟增長模式分成投資驅動型、消費驅動型、出口驅動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長期以出口驅動和投資驅動為主,而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相對較少。
近幾年,隨著國際市場需求乏力以及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出口和投資驅動經濟增長難以持續,經濟增長動力逐步向消費驅動型的模式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驅動力著力于“新舊動能”轉換。
從2013年開始,我國消費在經濟增長貢獻作用逐漸增強。
這五年來,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13年的50%提升至2016年的64.6%,但與發達國家的75%的占比還存在看明顯差距。
為此,我國經濟持續增長,構建消費增長型發展模式至為關鍵。
而全域旅游的提出便為旅游這種消費增長提供良好的消費環境。
通過全域旅游發展,使旅游消費成為未來我國經濟增長新模式與新動力。
第二,全域旅游是解決我國地區二元結構和城鄉二元結構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就社會經濟發展方式來說,我國是按照一個主線來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的,這個主線就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工業化發展,不可否認,工業化發展之路為推動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近40年,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總量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主要得益于我國工業化道路的選擇。
因此,工業化之路是不可置疑的。
然而,如果從另外的視角來分析,工業化之路并不都是正收益,也有負面影響,工業化發展方式擴大了城鄉經濟和地區經濟這兩個二元結構的差距,當前,工業化進程中所形成的城鄉經濟和地區經濟的二元結構,不僅是一個經濟發展的問題,也是一個突出的社會發展的問題。
在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實踐中,通過什么發展路徑來解決這二個二元結構,已經成為我國政府以及學術界所關注的一個大問題。
問題的核心是尋找破解這二個二元結構難題的發展方式。
工業化是一種發展方式,會不會還有另外一種發展方式呢?隨著我國旅游消費規?;l展,我們可以通過旅游化的發展方式,來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工業化是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發展方式,旅游化也是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一種發展方式,雖然在學術界對旅游化問題沒有深入研究,還沒有達到統一的共識,然而,在一些發達國家,旅游化的種種跡象已經形成。
旅游化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消費為平臺,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和政策等要素整合、優化和提升,實現區域內旅游與社會經濟的融合發展、創建社會共建共享的旅游環境,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發展方式。從旅游化具體來說,要形成空間的旅游化,要素的旅游化、產業的旅游化的發展格局。
因此,全域旅游是一個發展路子,而不是一個牌子。
二、從產業融合的方式來說,全域旅游是“+旅游” ,不是“旅游+”。
在多次全域旅游規劃評審中,幾乎所有的規劃本子都提出了”旅游+”這個問題,都認為這是旅游產業融合的基本路徑。
問題是,這種融合是旅游產業+相關產業,還是相關產業+旅游,這個問題不是文字游戲,不是前后位置問題,而是我們的全域旅游是大旅游思路,還是小旅游思路的問題。
從邏輯思維方式來說,”旅游+”是站在旅游的角度來思考產業融合的,這種產業融合的目標是為旅游市場提供更豐富的旅游項目和旅游產品,其目的是通過產業融合擴大旅游產業規模和旅游產業領域,提高旅游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我并不反對這種提法,然而,如果我們將產業融合放在全域旅游的語景下,以旅游本體和本位的”旅游+”來發展全域旅游,那么你的全域旅游還是一個小旅游發展模式。
官方對全域旅游的概念解釋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來整合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
用旅游業來整合經濟社會資源,先不說旅游業的行業能量能不能整合,先說旅游業是什么?它的行業范圍有多大?如果是小旅游形態的旅游業,旅行社、飯店和景區這三種旅游企業能整合經濟社會資源?如果是大旅游形態的旅游業,那么它的產業邊界又在何處呢?因此,這種解釋無論是邏輯還是理論都是說不通的。
全域旅游是一種旅游化的發展理念,這種理念是從消費對經濟社會發展所具有的動能來思考的,是從旅游消費所具有的對我國社會經濟推動力來認識的,因此,在全域旅游的語景下,對旅游的界定只能是旅游消費,而不是旅游產業。
2017年我國國內旅游總量突破了50億人次,未來10年,將達到100億人次,這是一個巨量消費,如果相關企業能抓住巨量消費,便可為這些企業未來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基礎,滿足旅游消費將成為這些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附加值。
農業+旅游消費,工業+旅游消費,文化+旅游消費,交通+旅游消費,醫療+旅游消費,不僅為旅游者提供更為豐富的旅游產品和旅游項目,也可借助于旅游,成為其產品和服務的銷售渠道,從而擴大企業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占有率,因此,在全域旅游下,旅游融合是“+旅游”而不是“旅游+”。
三、從空間組合方式來說,全域旅游是旅游空間形態的多樣化,不是旅游全空間。
在全域旅游語境下,學者以及地方政府主管很自然與旅游空間聯系起來。 有些地方在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中提出將本區域打造成一個大景區,叫做處處是美景。
從旅游環境治理角度來思考,這種提法并沒有大錯,但問題是,為什么要從景區空間形態來思考旅游環境治理呢,而不是從空間旅游形態特征來思考呢?
我們知道,旅游是一種空間消費,是一種通過空間變換而形成的經濟,旅游經濟問題既是一產業問題,也是一個空間問題。
旅游要從小旅游向大旅游發展,沒有空間作為支持,旅游是難以做大的。
長期以來,從空間來說,我國的旅游發展主要依托于各類景區,但這些空間,無論是風景區、文物保護單位、宗教藝術區 、森林保護區都不是旅游的空間,但旅游可以借這些窩下自己的蛋,這種借雞下蛋,或者借窩下蛋,在觀光旅游時代還可以進行。
在我國旅游消費進入休閑時代和度假時代時,這種借雞下蛋,借窩下蛋是難以適應旅游者的需求的。
旅游形態是與空間形態相關的,當旅游形態發生變化,客觀上會推動與其相適應的空間形態發生變化。
你要發展休閑旅游,就必須依托城市空間形態以及城市旅游環境,你那里沒有休閑街區、旅游街區、旅游風景道,沒有旅游購物區,旅游綜合體,你怎么發展休閑旅游;你要發展度假旅游,你那里沒有度假區、旅游露營地,旅游功能小鎮、旅游主題民宿,高爾夫球場,你怎么發展度假旅游。
你要發展技能性旅游,你沒有登山基地、滑雪基地、低空飛行基地,你怎么發展技能性旅游。
在小眾化旅游時代,我國的旅游形態僅僅是觀光旅游,我們可以依托景區空間形態來發展,當我們進入了大眾化旅游時代時,度假旅游、休閑旅游、技能性旅游的興起,僅靠現有的適應觀光旅游形態的景區這種空間形態是難以滿足旅游者需要的。
在上世紀末,我國就提出了旅游產業和旅游產品的轉型,20年過去了,旅游轉型之所以沒有完成,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與旅游空間形態有關,以景區為構架的空間形態是不支撐度假旅游和休閑旅游的旅游形態的。
全域旅游的實踐就是要打破這種舊的旅游空間格局,重構旅游空間形態,形成旅游空間形態的多樣化,這是全域旅游的核心問題。
學者們在解釋全域旅游時大都是從全的角度來解釋,認為全域旅游就是全地域,這種解釋既不符合我國全域旅游提出的背景,也不符合全域旅游實踐的要求。
我們從全域旅游提出的社會背景和旅游背景來分析,全域旅游是要改變以景區為主要架構的旅游空間經濟系統,構建起以景區、度假區、休閑區、旅游購物區、旅游露營地、旅游基地、旅游功能小鎮、旅游風景道等不同旅游功能區為架構的旅游目的地空間系統,推動我國旅游空間域從景區為重心向旅游目的地為核心轉型。
因此,全域旅游是要實現旅游空間形態的多樣化,而不是旅游全空間。
四、從旅游品質來說,全域旅游是旅游便利化,不是旅游要素化。
在構建我國旅游服務體系時,都會涉及旅游服務的要素問題。
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是我們常常談到的話題。
在全域旅游旅游發展規劃里,大多數旅游規劃師都會將六個要素進行拆分,形成系列項目或者產品,這種規劃技術已經成了一種常態,可見旅游要素化已經成為旅游人的一個共識。
然而,從旅游消費者的角度來認識,旅游者要的不是旅游的要素化,而是旅游的便利化。
因為,不同的旅游形態對旅游要素的依賴程度是不同的,觀光旅游強調的是游的要素,度假旅游強調的是住的要素,休閑旅游強調的是食和娛的要素。在全域旅游下,旅游服務各種要素如何圍繞著旅游需求類型進行有機組合形成旅游的便利化,便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旅游便利化是大眾化旅游時代的一個重要前提,而旅游便利化的實現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旅游要素組合,更是一個制度設計問題,是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與規制實現的。
我國的社會管理有兩個特點,從行業管理來說,我們實行的是部門管理。
按照部門所涉及的核心職能來進行制度設計,比如交通管理部門是管理道路和車輛的,無論是旅游者還是運輸者,對于部門管理者都是一樣的,都是部門管理的對象。我要保障道路暢通、車輛完好,實現交通安全,管理的制度設計越復雜越好,至于旅游者的便利問題不是我要考慮的問題。
從地方管理來說,我們實行的對定居者的管理。
地方政府管理的重點是這個地方的定居者,是為定居者提供服務的政府,至于旅游者是這個城市或地方的移動者,不是政府服務的對象,我可以為當地居民的出行建設有效的、方便的出行體系,并沒有義務為外地旅游者的出游建立方便的公交化的出游體系。
在我國多數的城市都提出建設“宜業宜居”城市,很少有城市提出建設“宜業宜居宜游”城市。
當一個社會無論是部門管理還是地方管理,都是出于自已的核心利益對其管理對象實施管理時,旅游便利化的實現就是一個十分困難的事情。
全域旅游實施一個突出的任務是要實現旅游的便利化。在以前旅游管理部門也提出許多旅游便利化的制度,然而這些制度在與相關部門的制度博弈中,往往處在下風。
你要發展房車旅游,交通部門出于交通安全,要求家用小車不能拖掛房車、房車一體必須持有特殊駕照才能上路;
你要發展度假旅游,國土部門出于土地資源保護,不允許建設類似于高爾夫球場的度假項目;
你要發展研學旅游,教育部門出于教學安排以及學分規定,研學旅游難以進入高等院校的學分體系;
你要發展低空旅游,航空管制部門出于空中管制的要求,低空旅游難以常態化發展。
所有這些,使我國旅游的便利化成為當前旅游發展中一個突出的問題。
在全域旅游發展下,為旅游便利化實現提供了條件。
各地在全域旅游實踐中,要依據區域內現有的資源、設施和服務,以旅游便利化為目標規劃出適應旅游需求的一個完整的旅游服務系統,以滿足旅游者對旅游品質提升的需要。
我國的旅游目的地不僅要規劃度假區、旅游小鎮、自駕營地、度假項目,旅游風景道、你還要規劃車輛租賃系統、標識系統、旅游代理系統、旅游公共服務系統,要研究旅游者如何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旅行方式、度假方式等等。所有這些不僅涉及到旅游硬件建設,還有服務與政策等軟件建設問題。
為此,全域旅游要的不是旅游的要素化,而是旅游的便利化。
(作者:張輝)
標題:真知灼見,八個方面讓你明白什么是全域旅游(一) ????????地址:http://www.toheart.top/tsnews/1149.html
相關評論
華程天工來自營口的客戶反饋
他們公司做的項目規劃真的挺不錯的
華程天工來自佛山的客戶反饋
工程質量都很好,價格實惠,以后有項目還會來光顧。
華程天工來自亳州的客戶反饋
規劃設計服務及時、準確、有效。
華程天工來自大理的客戶反饋
很不錯的一家公司,在專業領域有著很強的實力,做過很多大型項目,值得信賴。
華程天工來自溫州05的客戶反饋
有深入了解過華程天工,做的項目都很不錯
華程天工來自北京013的客戶反饋
態度很好,哪怕項目沒談成,還能幫我們出謀劃策!太感謝了,下次一定合作!